2024年5月20日下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碑林路人老师应邀在js3845金沙线路举行《写作是生命的泉涌——漫谈写作的创意与灵感》讲座。讲座由js3845金沙线路副院长杨遇青教授主持,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关峰副教授、苏岑博士等及创意写作专业全体硕士研究生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杨遇青介绍了碑林路人老师的创作情况和作品影响力。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碑林路人的作品拥有广泛的受众,众多读者通过诗歌朗诵会或在网络平台创作音画视频作品的方式表达对其作品的喜爱。
碑林路人老师从她个人写作的心路历程出发,分享了创作实践中的创意与灵感。讲座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创作之初心。写作源于对文字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每个人的生命体悟。当有情感不能宣泄于口时,便需由笔书写出来,故此写作其实是内心情绪的出口。若读者触及文学深层的情绪,便是与作者达到了心灵深处的共情,而社会需要共情。文学创作必定要先感动自己,在此之上去感动别人,这便达成了文字的共情能力。当改变写作初心时,文字便会丧失激情与热情,文章也就随之平淡如水。因此我们不应为写作而写作,而应为内心汹涌澎湃的激情和热爱文字的初心而写作。二是灵感之来源。灵感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对生活始终抱有热爱的心,并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此同时增加阅读量,在某一瞬间我们会触动写作的开关,将涌动的心绪书写出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能让我们接触生活、感受生活、增加阅历。放眼去看,自然界的万物皆是我们的灵感来源,大树每一片叶子的背后都有无穷无尽的故事可以描绘。除此之外,我们应当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去注意别人没有看到的、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如此方能写出灵气丰沛的文字。三是文字之创意。创作者面对AI时代的挑战应当明确,机器人没有思想、情绪和真挚的感情,而人类真实的人生经历独一无二,因此在AI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人类的创作。如何在万千人群中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须铭记贵在独得、清音有余,文字应当平地起峰峦,并有别出心裁之奇笔。四是文学永远神圣。文学可以让生命得到启迪,阅读便是和大师沟通交流并汲取其思想精华的过程。我们通过文字仰望他人的思想高度、体验别人的人生轨迹,由此我们生命的宽度得以无限延展。文学是思想的高度与唯美的语言的叠加。作家应当以写出思想深刻的内容和优美的文字为己任,以启迪和教育年轻的一代,这便是代代传承的文学的意义。
分享结束后,碑林路人的学生雷秀云女士现场朗诵了诗歌《母亲》,在柔和美妙的音乐与轻缓宁静的朗诵中,碑林路人投射入作品中的情感与朗诵者在表达上的情绪互相映衬,产生了令人动容的真挚力量,与会人员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进入提问环节,在场同学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向碑林路人老师提出有关写作初心、诗歌特质、创作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老师一一作出细致的回答。她回溯了自己在创作之初的境遇,真诚地分享了若干年来的创作心境转变。她谈到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感受到了更广大的内心触动与生命力量,决心从“小我”到“大我”,为更多人内心的声音创作,让更多人通过文字得到疗愈与成长。在这种心灵力量的推动下,怀着对写作的热爱,便能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捕获更多美好的灵感。
在讲座的总结环节,关峰老师表示,文学传统要求我们注重“生活”与“共情”,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关注AI时代下创作的机遇与挑战,碑林路人老师分别从传统和现代这两个方面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启示。杨遇青老师总结道,人最根本的生命本质在于人类的情绪与情感,它们是向前行走的动力,是一切幸福的来源,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这种生命本质,诗歌就会源源不断地从生命中被提取出来。如碑林路人老师所说,好的诗歌需要思想的高度和唯美的语言,我们应当使用与众不同的思维去思考探索,并融入独特的人生体验,在此基础上去拥抱诗歌、拥抱文学,同时拥抱新媒体的到来。
本次讲座以写作的创意与灵感为主题,碑林路人老师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与写作心境,从创作的初心、灵感、创意及使命等侧面切入,深刻阐述了写作如何涌动成滋润人生的泉水。与会的同学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在新的创作时代中,应当在写作中拾起对生命的感悟与反思,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掘世界之美,将文学视为使命,继续神圣地书写下去。
主讲人介绍:碑林路人,本名李臻,西安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已出版个人文集《禅花如雪》《掌灯的人》等。作品风格多样,涉及面广,以真实、唯美、浪漫为一体,深受各年龄段朗诵爱好者喜爱并传诵。入选中学语文课外阅读训练范本,入选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材、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写作教程》写作范本,散见于报纸、杂志,经常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方广播电台播出。